论坛吹响了翻译人才培养和语言服务建设的进军号,激起了全国大办翻译专业的。一所高校的老师告诉笔者,他们学校新学年一口气新招了4个翻译专业班。显然,培养大量翻译人才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新的突破方向。
什么是语言服务?简单地说就是为行业提供外语翻译,比如,为“一带一”建设和为中国文化和学术走出去所需要的各种外语提供翻译服务。如果这个解释是对的话,笔者认为:按照目前大办翻译专业的趋势来说,我们的眼光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或初的思维框架里,这种发展态势并不好。
培养翻译干部或翻译人才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外语界提出的口号。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为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出要培养大量翻译干部或翻译人才的外语教育政策。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有效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这个角度来看,以培养翻译人才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实践显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第一,所培养的绝大多数翻译干部是英语专业+翻译,用同行的话是“只有皮皮(翻译技能)没有内核(专业知识)”。他们或许能够胜任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文化方面的口译等,但是因为没有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背景,他们很难胜任科技翻译。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外交队伍主要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组成的,这些缺少专业知识背景的“翻译即外交家或教科文组织官员”的用人模式,导致中国界外交、、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而在科技等领域,因为翻译导致很多工作陷入被动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论坛主旨发言人崔启亮在报告全国MTI教育现状的调查中说:“MTI培养目标比较狭窄,无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语言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MTI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评价不高”。
第二,上个世纪的中国主要是引进科技知识,钱包颜色与财运因此英译汉在技术人员帮助下还可以勉强对付,但现在已到中国文化、科技、经济和学术全方位走出去的年代,靠没有专业知识的翻译进行汉译英越来越困难了。而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虽可以解决术语和句子,却难以翻译出能够被国际的专业共同体(discourse community)所接受的文本,因为各个领域,如医学、电子、农林、法律等的科研文章有自己独特的修辞结构和元话语手段,一个不去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领域里的表达,翻译出来的东西很难有用。这也是为什么翻译公司并不能有效帮助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文章的主要原因。
第三,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各个学科几乎每天都在大量的产生专业文献和期刊论文。如SCI(自然学科索引期刊)有5000多种,每个学科就有几十本发表这个学科最顶尖研究的期刊,而一本期刊无论是双月刊还是季刊,每年会产生多少最前沿的?等到翻译出来, 人家又前进一大步了。由于翻都是这些“只有皮皮没有内核”的外行,造成大量误译,或者因不懂而跳过不理解的内容(可怜的是我们的科技人员还)是必然的,而且不管如何翻译,翻译后出版的总是很小一部分,科技人员只能被动地接受翻译作品。由于读不到同一课题上的其他没有翻译的文献,他们就无法做到全面评价、有效鉴别,也就不可能有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实践表明,依靠外语翻译和语言服务只能是拖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后腿。
正因如此,十年刚结束时,国家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外语界老前辈、原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许国璋先生在1978年就连续发文,大声疾呼要改变培养翻译干部的政策,提出要直接培养懂英语的专业人才。
他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外语教学方针有失算之处。只着重翻译干部的培养, 而忽略各行各业特别是各科技专业的外语力量的培养。只注意到以外语作为宣传新中国的工具, 忽略了以外语为工具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为我所用。”“过去把外语教学的目标定为培养翻译干部与外语师资, 今天这样提就不够了。不, 说得严重些, 今天这样提, 就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了。”新时期的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从过去以培养翻译干部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成为培养能够用外语直接汲取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材。这是意义重大的转变。我大胆地说一句, 有这一转变, 将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在现代化的道上迈进一大步。没有这一转变, 停留在目前的状态, 那只能说明我国教育事业具有很落后的一面”。
请注意这里许老用了“很落后的一面”这样尖锐的词语来培养翻译人才的思。40年的外语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国外语教育政策需重新定位。提倡大力培养翻译人才,试图靠培养少数翻译人才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造成了“轻公共英语重英语专业”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偏颇。
这个定位所传递的负面信息是:非英语大学生无需结合专业学习专门用途英语;英语教学无需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直接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他们只要学点日常口语或纯真的发音和扎实的语法即可,或者说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可。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上若要用英语可以靠翻译。
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整整一代科技人员和工程人员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我国科技人员既无法熟练地用英语来汲取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也无法有效地用英语在国际期刊流他们的科研思想和。
一位猎头公司老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论:现在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却不多。机械、化学、工艺、软件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本身就十分紧缺,懂外语的就更稀有了,想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很难。
问题是:为什么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所需要的懂英语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始终得不到满足,而市场过剩的、仅有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翻译能力的英语毕业生却源源不断地产生?为什么错误的英语教育定位始终得不到纠正?
还是内行看得清楚。许国璋先生曾留下一句话:“有阻力。”阻力来自何方?外国语言文学是一门学科,翻译是一门学科(实际上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教学,但现在贴上了认知翻译、心理翻译等标签就学术化了),而公共英语教学则不是。
英语专业界视学科为生命,因为这是硕士、博士点赖以的基础,是教师职称晋升的土壤(在不少高校,教学系列老师只能升为高级)。有多少英语专业人士能够像许国璋先生一样大无畏地提出把培养翻译人才转向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有多少英语教师放弃自己的专业兴趣,甚至甘冒失去博导硕导的风险投身于培养农林地矿油等专业的学生的国际交际能力?
所以尽管这几年英语专业处在动荡中甚至崩溃中,但是总有一股力量在其解体。MTI教育这几年在我国迅速崛起和扩展,就是试图摆脱英语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和英语专业危机,是支撑英语专业又一根墙柱。而其中,我国新兴的翻译产业界强势介入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水泥钢筋(如翻译软件和笔译/同传实验室投资)。
我们需要培养翻译人才,我们需要语言服务,但是不能过分依靠翻译和语言服务,尤其是在英语教学领域内绝对不能过分强调翻译人才培养,不能强调英语专业的建设而忽视公共英语的发展。
在国家双一流和“一带一”建设的大背景下,一个大学可以不要英语专业,可以不培养翻译人才,但绝对少不了公共英语,绝对不能忽视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医学、软件、电子工程、农林地矿等专业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必须意识到,今天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过去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也有越来越多的高中英语尖子看到英语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报考工程、医学、法律、经济等专业。就大学新生平均英语水平而言,非英语专业新生已经接近、在重点高校里甚至已超过英语专业新生。只要我们调整英语教育方向,把主要的教学资源从英语专业和培养翻译人才转到公共英语,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研究和工作的能力,他们一定能在较短时间里成为活跃在各自专业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军事人员。
中国要全方位地实现走出去,要真正推动“一带一”的建设,靠翻译人才、靠英语精英是要误大事的,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被动和遗憾。我们可以这么说:什么时候我们的科技文献翻译人员找不到工作了,世界舞台活跃的是由科技、工程、军事和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翻译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是我们科技经济外交真正崛起的时候了;什么时候停止大规模翻译招生、停止语言服务了,就是我国英语教育真正健康发展道的时候了。